为什么新加坡、德国、日本的居住体验不一样?
房地产市场里的特例,你知道吗?
土地决定供给,人口决定需求,解决居住问题的关键是供需平衡。一般土地供应越紧张,居住需求越难满足。但是纵览全球房地产市场,我们却发现这样3个现象:
-
新加坡国土面积不大,拥屋率却排名全球前三;
-
德国房价穿越金融周期,表现的相当稳定;
-
日本兴建一家一栋房,似乎不担心土地利用率。
他们是怎么建立自己独特的房地产市场制度,带来不一样的居住体验的?本期文章带你看看其他国家的经验。
新加坡、德国、日本的居住体验不一样?”/>
在美国国际公共政策顾问机构Demographia发布的《2019年全球住房可负担性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组数据:新加坡普通家庭在0存款的情况下,如果不吃不喝买一套房,需要4.6年的时间。这个数值在香港是20.9,温哥华是12.6。
有意思的是新加坡的人均土地面积比这两个城市都低,724.4平方千米的国土上生活着570万人,可以说寸土寸金。尽管如此,新加坡90%以上的居民都能购买自己的住房,是全球拥屋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这个国家是怎么做到居者有其屋的?
其实新加坡正常商品房价格并不低,但是它依靠独特的组屋制度保障了普通人群的住房需求。
新加坡、德国、日本的居住体验不一样?”/>
图│新加坡组屋
来源:网易
组屋类似于经济适用房,最初新加坡只有最低收入人群可以购买,随后对中等收入家庭放开了限制,保证80%以上的家庭都能买到廉价房。组屋的特点就是价格低,新加坡国有土地将近9成,政府有绝对话语权,可以将土地低于市场价格转让给新加坡建屋局。此外,新加坡政府还会对组屋定期翻新、提供配套设施,并提供各种类型的补助。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等收入人群住房保障制度。
新加坡、德国、日本的居住体验不一样?”/>
与新加坡高拥屋率不同,德国的房地产市场特点是稳定。穿越历次金融危机,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房价常常随着周期起起落落。但是德国不同。从1970年至2015年,德国名义房价上升90%,扣除物价上涨的影响后,实际房价在近十年的房价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
新加坡、德国、日本的居住体验不一样?”/>
图│德国与美国房产价格指数对比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新华社记者郇公弟说,“应该给德国政府房地产政策打99分”。那么,德国是怎么做到的?
这要得益于稳定的金融环境和交易环境。在金融方面,德国以商业贷款为主,同时也辅以独特的住房储蓄。在住房储蓄下,如果购房者想申请贷款,需要先储蓄。满足放贷条件后,再根据存款期限、还款贡献、利率等指标,来对申请者进行配贷评价,评价值高的优先配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降低金融杠杆带来的市场泡沫。
在交易方面,德国的税收重交易轻保有。住房相关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仅2%,居民税负较低,但其中1.9%来自不动产交易税和土地税。这种税收结构降低居民长期持有的成本,打击投机需求。
除此以外,德国租户的稳定性较高,保障制度完备,比如默认租约没有固定期限,房东不能随意解约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分散购房需求,引导建立多样化的居住市场结构。
新加坡、德国、日本的居住体验不一样?”/>
独栋、庭院、草坪,是许多人印象中的日本人居住环境。
新加坡、德国、日本的居住体验不一样?”/>
图│日本一户建
来源:艺术与设计
为什么在日本我们很少看到高耸入云的大厦,更多的是这种独栋的“一户建”?只是因为地震频繁吗?他们为什么不担心陷入土地危机,引起房价上涨?
1950年后,日本的经济出现两次小高潮。第一次被称为神武景气,由电力工业和石油产业发展引起;第二次被称为岩户景气,因汽车、家用电器和钢铁产业的兴起而出现。
经济在腾飞,钢铁产量在增长,日本开始大刀阔斧的解决民生居住问题。1965年,日本政府提出“住房建设五年计划”,并提出“一家一套,一人一室”。在这个时候,独门独户的“一户建”成了政策扶持重点。
仅仅23年时间,日本城市化率提高到72%,伴随而来的就是不均衡的人口和土地分布。城郊和乡村的土地大量被闲置,城市人口也主要集中在东京都市圈、关西的近畿地区、北九州。将近一半人在10%的土地上。所以对日本来说,在城市周边建“一户建”,土地资源绰绰有余,再辅以完善轨道交通系统,既可以疏散市中心密集的居住人口,又能保证居住水平的提高。
贝壳找房青岛站感谢您的观看。
[新加坡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