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新实验”激增9万确诊,专家:中国不急
【文/观察者网 王恺雯】
“某种程度上说,新加坡是在进行一场‘实验’。”“新加坡疫苗接种率达到83%了,他们就把新冠当成大号的感冒,要和它共存。”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对观察者网表示。
两个月内确诊病例激增近9万例,连续5天单日新增突破3000例,10月19日更是达到3994例,创下历史新高。
对于“抗疫优等生”新加坡来说,这些数字在过去简直难以想象。但自从政府今年8月迈出“与病毒共存”第一步以来,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做出这样选择,新加坡有自己的苦衷。总理李显龙10月9日表示:“新加坡不可能无限期封锁和关闭边境,这将付出高昂代价。”卫生部长王乙康也曾说:“新加坡作为一个弹丸小国和全球枢纽,必须跟世界保持联系,彻底关闭边境将严重影响人民生计。”
于是8月10日新加坡开始放宽防疫措施,但8月底疫情就迅速反弹,9月27日,政府再次宣布收紧防疫措施。此番“仰卧起坐”式抗疫,让民众感到彷徨。一部分新加坡人已将不满化作要求官员辞职的请愿信。
而就在新加坡10月19日开放美国等8国疫苗接种者入境免隔离之际,美国疾控中心却已把新加坡旅游警戒上调至最高等级,呼吁民众避免前往。
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国家,新加坡无法承受长期的封锁,势必要在经济和疫情的风险中作出艰难选择。另一方面,这其中也能反映出那些一开始积极抗疫的国家,一旦选择“与病毒共存”后将面临的挑战。
那么,新加坡所经历的,能否给中国带来一些借鉴?
在李玲看来,新加坡近期的每日新增病例说明德尔塔病毒传染性非常强,“大家想一想,我们可是14亿人口,一旦传开,就不是日增3000的事儿了。”
李玲认为,中国是否开放国门取决于疫情演变和国外疫情是否平息,“我们这张维护14亿人健康的保护网来之不易,不能轻易放开。”此外,在双循环格局下,中国经济稳定恢复,目前“开放国门”的迫切性没有新加坡等国那么大,应该以人民健康为优先。
从“领先病毒”到“追赶疫情”
新加坡在疫情之初制定了严格的防疫措施,迅速采取行动追踪、检测密切接触者和疑似病例,加上居家隔离、旅行限制、封锁边境等,在短期内有效控制了疫情的扩散,该国确诊和死亡人数也长期维持在低水平,且几乎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本地传播。
新加坡卫生部传染病管理司司长李坚明去年3月表示:“我们希望领先病毒一两步。”
不过,今年以来,随着德尔塔变异毒株在全球肆虐,新加坡对疫情的态度也出现了变化。6月24日,联合领导新加坡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的贸工部长颜金勇、财政部长黄循财和卫生部长王乙康联名发表题为《与新冠共处,如常生活》的文章。
文中描绘了新加坡未来的“新常态”:1、疫苗接种者一般只会出现轻微症状,患者可在家中康复。2、不必大规模追踪密切接触者,民众自行筛查、自行隔离。3、不再监控确诊案例,着重关注重症、ICU、插管治疗人数等。4、逐步放宽限制,恢复大型聚会,企业正常运作。5、重新放开出国旅游,尤其是对已经控制疫情的国家/地区。
简而言之,新加坡政府希望民众改变对新冠的看法,将新冠视为类似流感的“地方性流行病”,无法“完全消除”,应该降低其威胁。
在外界看来,这篇文章释出了明确的信号,意味着新加坡将不再追求“清零”政策,而是逐步走向“与病毒共存”之路。
不过,“共存”并不意味着立刻“躺平”,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分阶段的开放措施。
8月6日,王乙康在记者会上勾勒了迈向“新常态”的路线图:自8月10日起,启动为期一个月的“预备期”,届时已完成疫苗接种者可参加不超过5人的群聚活动,亦可参加最多500人出席的婚礼等大型活动;而未接种疫苗者仍须遵守两人限聚令;若疫情趋稳,8月19日启动的第二阶段措施将进一步放宽大型活动的人数限制。
到9月初,预计新加坡8成人口完成疫苗接种,如果重症病患情况仍受控,就可迈入“过渡期A”,进一步放宽经济、社会和旅游活动。若疫情持续趋稳,新加坡将能进入“过渡期B”,最终达到“新常态”。
王乙康形容新加坡此举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他也预计,开放之后,受感染和死亡人数都会增加,“我们要有心理准备”。
伴随着限制措施的放宽,8月底,新加坡疫情果然开始迅速反弹。10月9日,新加坡单日确诊病例突破3700例,并且是连续5天新增破3000。短暂回落后,15日-17日再次连续突破3000例,10月19日达到3994例,刷新单日最高确诊纪录。
对于这个人口只有550万的国家来说,这些数字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并且,和去年4月那波疫情几乎只在外籍移工中传播不同,本轮疫情多数都是本土社区病例。
严峻的疫情下,新加坡政府再次宣布收紧防疫措施:9月27日起,包括社交聚会和餐馆堂食人数由5人调整为2人,为期一个月。同时,12岁以下学生居家上课至10月10日。此外,自10月1日起,卫生部将公布较多确诊病患到过的地点地图,民众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回避。
对此,有评论将其戏称为“仰卧起坐”式抗疫。
在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看来,新加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在进行一场“实验”,“新加坡疫苗接种率达到83%了,他们就把新冠当成大号的感冒,要和它共存。”
不过李玲认为,新加坡“实验”到今天,效果并不理想,从8月至今,2个多月,确诊数激增;虽然重症、死亡率不高,但绝对数高,死亡人数也随之上升,且近期还出现了23岁年轻人因新冠并发症死亡的案例。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张毅颖预计,未来至少两三周内,因新冠并发症所导致的死亡病例将持续增加,“死亡病例何时能够下降,关键在于那些不愿接种疫苗的人是否会改变主意。”
在新加坡从事研究工作的尤金(Eugene Tan)已将3个孩子从幼儿园中接回,他对日经亚洲评论表示,新加坡政府不断变化的政策让公众感到不确定,也错误地估计了“公众将如何接受死亡和重症增加所带来的代价”。
尤金认为,不断调整的政策表明,新加坡政府“似乎在追赶不断恶化的疫情,同时仍想利用开放带来的价值”。
分歧与恐慌
与一开始就“躺平”的欧美国家不同,新加坡长期以来有效遏制疫情,尤其在西方眼中,堪称成功抗疫的典范;而近85%的疫苗接种率也为新加坡政府选择“与病毒共存”增添了底气。
因此,对于放开限制措施,尤其是允许出境旅行,不少新加坡民众是喜闻乐见的。
新加坡已于9月8日起,通过疫苗接种者旅游通道(Vaccinated Travel Lanes)计划,允许德国和文莱的旅客,只要完成疫苗接种,入境新加坡后就不必进行居家隔离,只需以更频繁的检测代替隔离。10月9日,新加坡又宣布,自10月19日起,增加美、英、法等8国已接种疫苗旅客入境免隔离;11月15日,韩国也将加入名单。
英国广播公司(BBC)10月14日报道,消息一出,机票需求大增,新加坡航空的网站在上周末被挤到崩溃,部分民众只能线下排队数小时购票。
一名购票者表示,很高兴新加坡已经决定了一个方向,“重要的是向国际社会和民众展现这种决断力。”
不过,短期内从严防严控过渡到“与病毒共存”的新常态,并试图说服民众新冠如同流感,不少新加坡人一时间难以适应这种变化。
“新加坡面临来自‘与新冠共存’的分裂与恐惧”,彭博社10月15日以此为题刊文,指出新加坡近期确诊病例的激增和政府信息混乱,加剧了部分民众的恐慌,也让舆论产生了分歧。
47岁的家庭主妇沙阿(Rozanah Mohd Shah)担忧地表示:“我们不该完全开放,尤其是还日增3000多个病例时。”沙阿的父亲已经接种了疫苗,但他患过中风,在新冠面前非常脆弱,“在我们打算重新开放时,没人为我们的旅途做好准备,也没人向我们解释需要做什么,一团乱。”
24岁的大学生Koh Shao Ming支持继续收紧限制措施,尤其是在学校等高风险场所。他对新加坡政府的沟通方式感到不满,认为政府如果能清楚地解释政策,外界的冷嘲热讽就会大大降低。
经营咖啡馆的Glen Ho质疑:“(政府)承诺当80%的民众完全接种疫苗时,我们就能重新开放,那为什么我们又重新关闭了呢?政府说这是一种轻度疾病,为什么我们还在限制人们活动?”
对此,王乙康10月18日辩解称,新加坡的抗疫之路并非纯粹“清零”或“与病毒共存”,而是在多数人接种疫苗后,逐步开放。“有人认为采取中间路线的做法不明确,甚至反复不定,但这样的策略成功地让我国避免许多国家所出现的高死亡率。”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新加坡开放美国等8国已接种疫苗旅客入境免隔离之际,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已将对新加坡的旅行警告上调至最高的第四级,呼吁民众避免前往。
“不要试图复制西方,我们不一样”
新加坡政府期望依靠高接种率,让重症或死亡病例不会大幅增加,而近期病例中,确实有98%都是无症状或轻症。但日经亚洲评论注意到,随着新加坡政府敦促民众定期自我检测,医疗服务热线和设施“已被来自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惊恐居民的询问淹没”,这也给卫生系统带来了额外甚至是不必要的压力。
有私立医院的护士称她们要14小时轮班,有同事不堪压力辞职,这是新加坡第一次感受到去年在欧美出现的那种混乱局面。
常年从事国际公共卫生工作的医生拉纳德(Jody Lanard)认为,新加坡此前对应对疫情的成功,意味着多数民众没有感染经验,一旦要和病毒共存,“短期内情况将非常可怕,他们不得不经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
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新兴传染病项目副主任黄英勇则直言:“对许多人来说,放弃一个成功的模式是违背常理的。”
“新加坡政府希望与病毒共存,但公众可能尚未准备好接受它意味着什么。”日经亚洲评论在10月11日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9月底,有新加坡民众在请愿网站发起联署,要求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辞职,“不要试图复制西方世界,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我们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小国,严重依赖劳动力,如果每个人都病了……一切都将崩溃。不要试图说服我们它(新冠)就像流感一样。”
截至目前,这封信获得逾9000人联署。
新加坡为何坚持推进“与病毒共存”?
疫情的强力反弹打乱了迈向“新常态”的节奏,新加坡政府也做好了再次“踩刹车”的准备,但他们的最终目标并没有改变。
在确诊病例激增、新加坡舆论质疑声扩大之际,新加坡总理李显龙10月9日发表全国讲话,再次强调新加坡必须改变曾经的“清零”策略,迈向与新冠共存。
李显龙说:“即便我国让所有人都完成疫苗接种,我们也不可能通过封锁和实施安全管理措施抵御这个变种病毒……新加坡不可能无限期封锁和关闭边境,这将付出高昂的代价,每一次收紧防疫措施,企业运作就会受到更大的冲击。”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新加坡GDP同比下跌5.4%,这个数字虽然好于官方预期的萎缩6%-6.5%,但仍是新加坡独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进入2021年,新加坡经济表现有所起色,上半年经济增长7.7%。不过,要实现“清零”目标,势必要重启病毒阻断措施,并且严格管控边境。对此王乙康8月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加坡作为一个弹丸小国和全球枢纽,必须跟世界保持联系,彻底关闭边境将严重影响人民生计。
10月12日,王乙康被问及为何要急着向8个欧美国家开放边境时表示,再次重申上述观点,并表示航空业是一个很大的领域,有超过20万份工作。
艰难的权衡
和新加坡一样,不少亚洲国家近期也纷纷准备“与病毒共存”。
疫苗接种率接近新加坡的马来西亚,总理伊斯梅尔9月2日表示,随着该国将于10月底实现所有成年人完成疫苗接种,民众应做好与病毒共存的准备。
而疫苗接种率还远未达标的泰国、菲律宾等国,尽管冒着更大的风险,但在经济压力下也相继推进重新开放。
8月底,泰国国家传染病委员会同意将抗疫战略调整为“学会与病毒共存”。10月1日,普吉岛全面开放完成疫苗接种旅客进入;11月1日起,来自疫情低风险国家且完成疫苗接种的人士,入境泰国后免除防疫隔离。
9月5日,越南总理范明政表示,一旦达成其疫苗接种目标,越南准备谨慎地适应“伴随着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生活”;9月10日,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发表讲话,呼吁菲律宾人应该“学会与新冠共存”。
彭博社上个月指出,东南亚各国无法继续承受有损经济的防疫限制措施,因此选择推进重新开放的计划,试图在遏制疫情与保持人员和资金流动之间取得平衡。
另一边,持续采取高强度防疫措施的韩国,预计最早于11月1日迈出“与新冠共存”第一步。韩联社称,这将是韩国自去年1月20日以来首次启动防疫体系转型,将防疫工作的重点转向死亡和重症患者管理,分阶段恢复日常秩序。
BBC今年7月援引经济学人智库的报告指出,过去一年多来,新冠“清零”使得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新加坡、越南等亚洲地区,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受益颇多,经济表现也优于欧美国家。但随着欧美多数国家习惯“与病毒共存”,逐渐开放边境,它们可能会释放大量被压抑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执行“零容忍”政策的地区可能会削弱当地经济活动。
经济学人智库认为,诸如新加坡这样极为依赖国际贸易、商业和旅游业的经济体,“零容忍”政策带来的压力最大;而相比之下,中国因为本身经济有较大的自给自足能力,“零容忍”政策带来的压力最小,持续时间也可能最长。
2021年10月4日,泰国曼谷,泰国为12-18岁的学生接种疫苗 图源:IC Photo
李玲也指出,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需要开放,一旦对外交流中断,确实对经济社会影响太大。她认为,在双循环格局下,中国经济稳定恢复,目前“开放国门”的迫切性没有新加坡等国那么大,应该以人民健康为优先。
此外,新加坡仍在根据疫情不断调整、收紧政策,但尚未控制住确诊病例的增加,说明德尔塔病毒传染性非常强。新加坡只有500多万人口,且医疗资源丰富,如果类似情况搬到中国,“我们可是14亿人口,一旦传开,就不是(日增)3000的事儿了。”
“新加坡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民众也以华人居多,比较配合防疫措施。如果新加坡想回去,他们还是可以做到,只是比较难一点”。李玲说,相比新加坡,她更担心美、英等西方国家,这些国家每日确诊病例仍在数以万计地增长,随着北半球秋冬季节来临,疫情是否进一步恶化?是否会产生更强的变异病毒?疫苗效用是否会受到影响?都是有可能的。
“只要一个国家没能控制住,哪个国家都难以免除疫情的侵袭。”
李玲认为,中国是否开放国门取决于疫情演变和国外疫情是否平息,“我们这张维护14亿人健康的保护网织起来很不容易,全世界只有中国人拥有这种最牢最严密的保护,我们不能把保护网轻易放开。”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日前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采访时也强调,何时打开国门恢复国际交往,是个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我们先看看那些打开国门的国家,他们这么做到底会带来什么,他们具体的操作又是什么……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免疫屏障还不牢靠。我们的防控策略如果要调整,基础还要打得牢靠一点。”
眼下,国际社会正在密切关注新加坡的疫情走向。曾有专家预计新加坡每日确诊病例会在10月中下旬达到5000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并未达到这一数字,但随着与欧美国家开启疫苗接种者旅游通道,疫情是否会再次出现波动有待观察。
何时能结束本轮疫情?还要踩多少次刹车?多久才能真正进入“新常态”?新加坡自己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
李显龙在10月9日的讲话中表示:“未来几个月会是艰难的,我预计在接下来几周,本地的每日病例仍会持续增加……但总有一天,患病人数会趋向稳定,并开始下降。我们不确定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但以其他国家的经历来看,希望我国的情况能在一个多月内好转。”
他鼓励民众:“我有信心,我们一定能进入新常态。我们会步步为营,谨慎前进,不让任何人孤军作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尽可能减少死亡人数。”
[新加坡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