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览|十字路口——透过镜头看1870-1940的新加坡
现代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岛国,它毗邻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相望,位于马六甲海峡南口。在更遥远的19世纪,这里属于欧洲学者概念中的远印度地区,即印度支那地区。 古代欧洲的航海家将东南亚喻为“季风吹拂的土地”,因为这里地处热带季风之下,台风带之上。新加坡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季风的吹拂与照拂。优越的地理位置,安全的航道,肥沃的土地,多元的种族,神秘的建城传说以及晦暗的古代历史都给新加坡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在走向现代的一路颠簸中,季风常常吹散迷雾,吹起面纱,渐渐展现出一个真实的,发展的新加坡。而摄影则将这展露真实的一刻记录下来。
约翰·汤姆森,规划为“唐人街”的地区已被部分开发,19世纪60年代初, 蛋白印刷。图片由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提供。新加坡的居民很早就按照原籍国分区居住。每个社区都被分配到指定的区域,街道规划井井有条。唐人街最终成为岛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自19世纪欧洲人带来了新发明的摄影术起,新加坡的面貌就被收录在这面“记忆之镜”中。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人们对于摄影的接纳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公共生活的日益开放,镜头所探的视角一方面越来越宽广,另一方面又越来越精微,这片岛屿上的人、事、景被以大量的、丰富的照片的形式记录并保留下来。
展览“十字路口——透过镜头看新加坡(1870——1940)”,以照片为媒介选取和展示了新加坡历史中一段重要的发展繁荣时期。1870年作为这个展览的时间起点。就在前一年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新的航道使蒸汽船代替了帆船。航运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东南亚地区的商业贸易,同时强化了新加坡作为蒸汽船中途添补燃煤站点的地位,并确保了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因而苏伊士运河通航是新加坡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由此开始,新加坡加速融入世界格局。到1940年,经过了70年的发展,新加坡已经成为了一片富裕、生机勃勃,错综复杂,充满现代性的岛屿。第二年,日本入侵新加坡,一切戛然而止。
无名摄影师,可能是奥古斯特·萨赫勒,新加坡河,约1867年。私人收藏。早期热带地区的户外摄影需要耐心与技巧,须在相机附近搭建一个暗房帐篷,用化学试剂处理玻璃板底片,并通过反复试验估算出曝光时间。但结果可能极具美感。
无名摄影师,黄埔(胡亚基)在他知名的花园中,1870年。黄埔(约1826年至1880年)是一位富有且受人尊敬的华商及社区领袖。1840年,他建造了一座带有巨大花园的公馆,并在中国新年期间向公众开放。图片由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提供。
婆罗洲码头上的德国邮船,19世纪90年代,G. R. 兰伯特公司。李急麟收藏,图片由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提供。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极大缩短了旅行时间,深刻影响了全球航运和旅行。从19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的港口设施得以迅速扩建。汽船需要深水码头设施和干船坞,最重要的是它们需要煤。新加坡地处东西方贸易的十字路口,是世界上最大的煤运站之一。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苦力把煤一桶一桶地搬上船。
G.R.兰伯特公司,路边摊,19世纪90年代。图片由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提供。兰伯特公司大量的摄影记录,不可避免地反映出欧洲人对东方的偏见。在不贬低它们作为历史记录重要性的前提下,这些图像在某些方面可以被视为一种视觉宣传形式,给人一种殖民地和谐发展的印象,同时也将欧洲人对东方的迷恋浪漫化。
海峡华人儿童,19世纪90年代,G.R. 兰伯特公司。玻璃底片现代印刷品。图片由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提供。海峡华人或侨生华人(在马来当地出生)是中国移民与当地有马来或印尼血统的女性的后代。许多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15世纪前往马六甲开展贸易和定居的人。侨生华人文化是中国、马来和西方元素的混合体。许多海峡华人成为了杰出的商人和社区领袖。
新加坡策展人葛月赞女士将这些照片按照年代和内容分为三类。第一类是1860年代到1900年代,是由欧洲专业摄影师拍摄的热带风情,这些照片的技术完美,价格昂贵,常常作为一种高级的旅行纪念品出售。这其中就有英国摄影家、探险家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的作品。新加坡作为汤姆森亚洲之行的开始,随后他便进入中国,也曾到过厦门、福州、上海等地。1873年他的大型摄影集《中国和中国人》在英国出版。
第二类是从1900年代起,由一些业余摄影爱好者和摄影记者拍摄的作品,这些照片往往是不署名的,可以看作是一种现代生活中的新闻纪录和个人爱好的实践,1930年代,由于小型相机的投产与流行使拍摄变得越来越便捷。摄影这项昂贵的活动也变得越来越“民主”,呈现出的影像更加多维、丰富与日常。照片中,作为新加坡主要种族的华人生活的展现使中国读者,特别是居住在曾经的口岸城市的读者,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和对于那个年代的记忆共鸣。
第三类是来自当地华人李氏兄弟于1900年代至1940年代开设的照相馆摄影。李氏兄弟照相馆的主要客户来自社会的大众阶层。如今这个照相馆保留下来的两千多张照片和七百多张玻璃底片由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收藏。
李氏兄弟摄影师,孙中山博士和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员(1906年)。彼得·李先生赠予,图片由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提供。李镜仁和李宝仁兄弟是孙中山先生的坚定支持者,并加入了新加坡同盟会。1905年底,新加坡同盟会成立时,李镜仁受委托在晚晴园别墅外拍摄了孙中山和他的支持者。如今,这座别墅成为了一座小型博物馆——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李氏兄弟工作室从1908年开办,运营直至二战前夕。
李氏兄弟摄影师,陈嘉庚的肖像,1920年,原始底片现代印刷品。李氏兄弟照相馆收藏,图片由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提供。陈嘉庚(1874年至1961)著名的慈善家、教育家、企业家、社区领袖和政治活动家。他创办了五所中文中小学,也是1906年成立的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创始成员。
无名摄影师,大洪水:乌节路铁路桥段,1925年1月7日至8日。私人收藏。
现在,我们在中国,在厦门观看来自新加坡的精彩历史照片,不仅对这个年轻的,多元包容,充满活力的现代国家曾经的历史有所了解。同时,照片中关于早期当地华人生活的记录也会唤起些许因血缘连接而产生的心理亲近。早期新加坡华人主要来自福建和广东潮汕地区,照片中的他们或者后来回到了中国,或者继续留在当地开枝散叶,亲缘的纽带越过了地理的界限,产生着柔和的维系力量。
展览名称:
十字路口——透过镜头看新加坡(1870—1940)
展览地址:厦门市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
展览时间:2021年11月26日至2022年1月3日
[新加坡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